EN

教学单位

白云山校区
  •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 日语语言文化学院
  • 亚非语言文化学院
  •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高级翻译学院
  • 体育部
  •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公开学院)
  • 国际学院(出国留学培训部)
  • 留学生教育学院
大学城校区
  • 经济贸易学院
  • 商学院
  • 会计学院
  • 金融学院
  • 法学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英语教育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艺术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知识城校区
  • 黄埔研究院

科研单位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
  • 加拿大研究中心
  •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 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 翻译学研究中心
  • 粤商研究中心
  •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 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
  • 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
  • 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
  • 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
  • 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
  • 词典学研究中心
  • 土地法制研究院
  • 广东法治研究院
  • 区域国别研究院
  • 欧洲研究中心
  • 非洲研究院
  •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 国际移民研究中心
  • 中南半岛研究中心
  • 阐释学研究院
  • 法律语言学研究所
  • 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中心
  • 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 跨国并购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 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 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
  • 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与经济发展中心
  •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
  • 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 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党政机构

  •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 纪检监察室
  • 组织部
  • 宣传部
  • 统战部
  • 保卫部(武装部)
  • 学生工作部
  • 校工会
  • 校团委
  • 发展规划部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科研部
  • 人力资源部
  • 教师发展中心
  • 国际交流合作部(港澳台事务工作部、孔子学院办公室)
  • 财务与资产管理部
  • 总务后勤部
  • 审计工作部
  • 离退休人员工作部
  • 基础建设部
  • 招标采购中心

教辅及其他机构

  • 图书馆
  • 档案馆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教学中心
  • 学生就业创业中心
  •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 校友事务与合作发展处
  • 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
  •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 考试中心
  • 校医院

广外新闻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 广外新闻/ 正文

    广外新闻

    编者按“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自2002年成立以来,澳门尼威斯人网站新闻社作为校园官方媒体,已经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校园二十载春秋轮转,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怀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出校园、走进媒体,奔赴理想的远方。今年是广外新闻网成立20周年,广外新闻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媒体界校友,聆听他们与广外新闻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张由琼,广外新闻学专业2006届校友,曾任广外新闻社记者,2006年加入南方日报摄影部(今视觉新闻部前身),2016年入围南方报业“南方名记”首批15人培育名单,现为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采访室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报网端音视频部主任助理。曾获2018年度、2019年度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图片故事一等奖;2020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纪实组三等奖。

    从广外新闻社到南方日报摄影部,从初出茅庐的摄影记者到获奖无数的“南方名记”,张由琼的记者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从在广外校园里第一次举起相机,捕获校园光影交错的美丽瞬间,到以摄影记者为职业,向世界更深处探寻,每一步背后,都是他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让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共同走近南方名记张由琼,聆听新闻摄影背后的故事。

    踏入广外 与新闻摄影结缘

    张由琼入学时,广外新闻系还只是一个刚开办了两届的新专业,由于刚刚起步,各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张由琼却说这是一个“好的机遇”。他提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常有师兄师姐从国外各大通讯社的官网收集大幅新闻照片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外教老师也带来许多排版精致、图片美观的报纸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在这种积极向学又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张由琼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并尝试用镜头捕捉校园的美丽瞬间。

    怀着对新闻摄影的浓厚兴趣,张由琼加入了广外新闻社。回想起在新闻社的经历,他自豪道:“那几年学校用的宣传画册,包括大学城刚建好的照片,很多是澳门尼威斯人网站的作品。” 当时从白云校区到大学城校区交通不便,张由琼背着沉重的相机,跟着老师在新建成的校区里拍摄,很晚才回去。“那些新校区的照片,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在校报用四个版面呈现。”看到亲手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被印在学校官方的报纸上,张由琼顿时感觉“再累也值得”。

    除了日常的拍摄任务,张由琼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为校报做选题策划。他们细致观察校园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用心发掘学校的师生关注,深入思考意蕴深刻的新闻选题,每个思维火花碰撞的夜晚,如今仍历历在目。张由琼回忆道:“那时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但大家都可以大胆尝试,因为新闻社是很有包容性的社团,在这里能有很多自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发挥的空间。”

    新闻社的经历对张由琼而言更像是一种锻炼,帮助他更好地从理论走向实践,让他在真正走向社会时有了底气。“写的、拍的好的东西,整个学校的同学都会看得见,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驱使你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一次次定格,一张张照片,组成了张由琼的校园回忆。那些珍贵而美丽的图文作品,在校园中绚丽开花,也成为了通向他未来事业的重要阶梯。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157.jpg

    工作中的张由琼

    一步一脚印 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

    在广外的经历给张由琼带来了新鲜感和成就感,促使他毕业后“铁了心要当记者”,投简历时更是“孤注一掷”地只投了南方报业。当年南方报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报名人数高达4万多人,但录取人数包括其他行政岗位在内却仅有79人,而张由琼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从数万人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张由琼期待自己可以立即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最终被分配到佛山记者站驻站锻炼,未能在广州扎根。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待就是五年。

    在记者站的五年里,张由琼潜心阅读大量书籍,钻研优秀新闻摄影作品,无事时背着一人高的相机走遍大街小巷寻素材觅灵感,默默无闻向下扎根,为之后的厚积薄发提供向上生长的养分。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对张由琼来说意义非凡。期间,张由琼敏锐地捕捉到了场地自行车事故发生的瞬间,由于现场记者寥寥,他拍下来的图片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同年,张由琼在比赛中的成绩也十分亮眼,一人斩获了广东省新闻摄影作品年赛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由于表现出色,张由琼被调回广州,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大展拳脚。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302.jpg

    2010亚运会场地自行车事故现场照片

    回到广州后,张由琼继续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报道。在港珠澳大桥建造期间,他曾花费将近一周时间实地探访,最长一次在太阳下暴晒近8小时,原本肤色就黝黑的他被同事戏称“晒出新高度,像个西非人”。而类似的经历对张由琼来说却数不胜数,十几年间,他还参加过伦敦奥运会、“神九”“神十”发射落地、雅安地震、尼泊尔大地震、中俄军演等重大突发时政报道近百次。

    “南方报业年度记者”“广东新闻摄影年赛最佳记者”“亚洲新闻摄影金奖”“《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一等奖”……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张由琼从曾经初出茅庐的摄影记者逐渐成长为获奖无数的“南方名记”,在团队中担任起愈加重要的角色。

    “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步一脚印地做好,尽量干得超出别人的预期,机会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回顾长达16年的记者生涯,张由琼用极其朴素的言语道出了成功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341.jpg

    《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一等奖作品

    永葆初心 做有态度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摄影必须具有时代感,要能记录事件的本质甚至推动社会的进程。” 作为纪实摄影创作者,张由琼在真实地还原事件的同时,还赋予作品浓厚的人文底蕴,也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体发声。

    在灾难报道中,张由琼将镜头聚焦于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而避免涉及血腥和残忍画面。在他的镜头下,地震后几名安葬完遇难亲人的女人难掩悲伤,台风过境后一对父子坐在倒塌的栏杆上相互依偎远眺海景。灾难来临时生命的渺小令人慨叹,而张由琼作品里透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则给予人们灾难过后再次前进的力量。

    2021年2月,由张由琼和团队策划制作的报道《70万一针的救命药》聚焦SMA罕见病患儿,一经推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5月,他和团队通过影像报道携手湛江吴川市公安局民警帮助“黑户”28年的女孩李秋霞成功取得户口证明。在一张张充满故事张力的相片背后,澳门尼威斯人网站读到了张由琼独特的人文关怀,也从中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直所坚持的“态度”。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444.jpg

    张由琼团队报道的SMA患者“米粒”

    记者是一个个心怀理想信念的新闻人,他们以传统媒体为阵线,用文字和影像讲述动人故事,为时代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珍贵的瞬间。这也是为什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新闻记者依旧是这个社会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作为新闻行业的前辈,对于怀揣记者梦想的师弟师妹们,张由琼也给出了他的关键词——勇敢、正直、共情能力和同理心。他还强调,作为记者,无论何时都需葆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持续完善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才能不断产出优质作品。

    作为广外新闻社曾经的一员,张由琼则鼓励新闻社记者们认真思考、勇敢尝试。“广外新闻社的氛围是非常好的,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提升的平台,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利用这个平台,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同时大胆尝试。” 他寄语道。

    文字 林蔓琳 杨欣灵 林涵 图片 受访者提供
    分享至:
    最新新闻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